商品描述
|內容簡介|
「百合是什麼?」
「百合迷為什麼會喜歡百合?」
「BL迷大多是女生,那百合迷都是男生嗎?」
「女生喜歡百合會不會很奇怪?」......
在ACG成為重要產業的同時,BL作品屢屢躍上台灣的書店暢銷排行榜,可以見到不少文章與專著在探討研究ACG文化中的耽美類型文化與迷讀者(腐女),
但卻鮮少人專門研究另一個ACG領域——百合與百合迷群。
「百合」,是女女情誼的代稱詞,描述女女情誼的作品也被稱作百合,以前這樣的作品是小眾中的小眾,迷群也都藏身在角落。
近年來台灣ACG動漫的同好圈不斷擴大,ACG之下的次文化都有大幅度成長,百合文化也逐漸發展壯大。
如今百合創作和迷群不斷增加,相關研究開始被重視。這本《少女之愛》正是第一本台灣百合迷文化的研究專論,
以學術的角度,從入門的名詞解釋到百合迷群文化在台灣的發展,深入探討「百合迷」這群人。
本書舊版即被譽為百合研究必讀,已絕版數年,此次除重新修訂所有文章,並收錄四篇新的附錄,完整串連起台灣近二十年來的百合發展,補足舊版發表後至今的空白。
《少女之愛》是第一本全方位研究台灣百合文化與其迷群的專書,這樣的主題與深度,甚至在ACG文化的起源國日本都還未有,在百合發展史上可以說是一個劃世代的里程碑。
◇ ◇ ◇ ◇ ◇
|導論節錄|
以女性迷群為主要組成份子的ACG迷文化,最為人所知的乃是「BL」迷文化。「BL」是一種以男性之間的情誼(Boys’Love)作為主題訴求的文類。
台灣現階段少數對於ACG迷文化的研究,即有許多是偏向BL迷群閱聽行為此一層面的探討,惟對於台灣BL迷群與迷文化的發展脈絡仍較無著墨。
然而與BL相對,以女性之間的情誼(百合/GL)作為主題訴求的「百合」迷文化及其迷群,卻完全沒有相關研究。
更甚者,百合迷文化經常為其他ACG迷群誤解,認為百合迷群應以男性為主,女性迷群的存在遂為人所忽視。
透過本書的研究,我將進一步指出,百合迷群主要是由女性所構成的。
「百合迷群主要是男性」的這項誤解,可能來自於台灣ACG界普遍認為BL文化(喜愛男男戀)的迷群既以女性為主體,百合文化(喜愛女女戀)的迷群應相對地以男性為大宗。
事實上,二者之中,學界對BL文化的先行研究的確已證實BL迷群確以女性為主要勢力,但百合迷群男女比例尚未有先行研究為此進行分析。
筆者作為百合活動的長期參與者與觀察者,乃是從實際經驗中發現通俗認知與現實狀況的落差。
為進一步了解通俗印象與現實經驗的落差,筆者曾於二〇一一年一、二月間以網路問卷進行調查(參照附錄一),
透過八一五份問卷的調查結果顯示,自認為百合迷群者以女性居多,尤其百合作品的創作者與販售者亦以女性為主。
除卻網路問卷,筆者在二〇一四年三月八日,於台灣三重綜合體育館所舉辦的華文圈首次百合only同人誌販售會「《百年好合》二〇一四百合Only」中,針對參與此次販售會的一〇八個擺攤社團進行紙本問卷調查(參照附錄二),共回收有效問卷七十七份,
紙本問卷調查結果與先前的網路問卷調查結果雷同,自認為百合迷群者、百合作品創作者皆以女性居多,本問卷另外調查百合作品的消費者性別取向,其結果亦以女性為主。
兩份問卷皆指向百合迷群確實以女性為主流。
據此,筆者認為學術領域中仍待開發的百合迷文化研究,受到誤讀與抱有錯誤認知的情況更甚於BL迷文化,因而筆者鎖定百合迷文化作為主要研究對象,必要時亦與BL文化進行比較。
◇ ◇ ◇ ◇ ◇
|作者簡介|
楊若暉(1984.07.11-2015.06.19)
台中烏日人,雙胞胎中的妹妹。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。原本朝著漫畫家的方向前進,出了同人本之後發覺寫評論比較明智。
長期在網路上以半成品之名進行活動。2014年起與雙胞胎姊姊共用筆名「楊双子」攜手創作歷史小說。
楊双子
雙胞胎姊妹楊若慈與楊若暉的共用筆名。姊姊楊若慈主力創作,妹妹楊若暉主力歷史考據與日文翻譯,共同創作台灣歷史百合小說。
楊双子著有小說《臺灣漫遊錄》、《花開時節》、《四維街一號》,以及擔任原作的百合漫畫《綺譚花物語》等。
Facebook粉絲專頁:楊双子
Discord:台灣百合實驗室
特別協力者簡介
郭如梅
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。日本北海道大學文學院表現文化論講座博士生。
於網路論壇「百合會」認識双子,後成為若慈學妹,在日語學習、爬梳文獻、赴日留學上都受到若暉的建議與鼓勵。